一、營養充足可以預防疾病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必需營養素充足可以避免
(特別是蛋白質和熱量)


胎兒:出生體重不足、抗病力減弱、胎兒發生畸形問題、胎兒心智/身體發育遲滯
嬰幼兒:生長發育遲滯、抵抗力弱而多病
成人與老人:對感染性疾病抵抗力弱、增加某些癌症的危險


熱量節制可以避免


肥胖、以及伴隨而來的糖尿病和高血壓


脂肪適量可以避免


肥胖、癌症、動脈硬化


膳食纖維適量可以避免


便秘、憩室症、癌症


糖份適量可以避免


蛀牙


酒精適量可以避免


肝病、營養不良、心臟衰竭


各種營養素足量可以避免


各種缺乏症


鈣足量可以避免


骨質流失、直腸癌、高血壓


鐵足量可以避免


缺鐵性貧血


氟足量可以避免


蛀牙


鈉適量可以避免


高血壓與相關的心臟病和腎臟病


各種維生素充足可以避免


癌症、心臟病、胎兒畸形問題


 


 


二、健康飲食的要件
1. 營養全備充足:
必需營養素的種類齊全,並且份量充足。


2. 食物分配均衡:
包含六大類食物,各類食物應有合宜的份量。


3. 熱量調配平衡:
熱量攝取應配合身體的需要,並且善用優質食物以調和熱量和其他營養素的比例,以免過量與肥胖。


4. 飲食內容多樣化:
充分利用每類食物中不同的品項,增加飲食內容的變化。


5. 適量與節制:
調整各類食物的適當比例,避免過量。


6. 美味與愉快:
兼顧適口性與飲食文化和樂趣。


 


三、健康飲食的原則:
政府為了保障國民充足的營養與健康,會邀集營養相關專家,包括營養學者、營養師、公衛學者等,針對當前國人的飲食營養問題,根據現今的科學知識,並且配合國人的飲食習慣和文化,綜合研議一套促進健康與預防疾病的飲食原則,提供國民作為日常飲食之參考。


◆ 「國民飲食指標」建議八項原則:
1. 維持理想體重
健康的體重可以延長壽命,使身體強健而減少疾病與衰弱。
體重過重會增加慢性疾病,諸如:高血壓、高血膽固醇、心臟疾病、中風、糖尿病、關節炎、某些癌症的危險。


2. 均衡攝食各類食物
日常飲食涵蓋飲食指南建議的六大類食物,所攝取的營養素種類才能全備,而且攝取量可以滿足人體的需求。
食物攝取類別減少時,有些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攝取量不足,增加營養缺乏的危險。


3. 三餐以五榖為主食
五榖類食物提供澱粉與膳食纖維等多醣類,可以幫助維持血糖,保護肌肉與內臟器官的組織蛋白質。同時含有蛋白質、維生素與礦物質,營養素的種類豐富,而沒有膽固醇,油脂含量也很低,適合作為每日飲食的基礎。
減少五榖類食物的攝取時,其他食物可能提供的飽足感不夠,或油脂與膽固醇偏高,使熱量與血脂難以控制。


4. 盡量選用高纖維食物
膳食纖維可以預防與治療便秘,促進腸道的生理健康,減少大腸癌的危險,還可幫助血糖與血脂的控制。
膳食纖維攝取少,加大腸癌與便秘的危險,減少對腸道健康的保障。


5. 少油、少鹽、少糖的飲食原則
大多數的油脂與糖都不是必需營養素。油脂與糖都有熱量,過量會增加肥胖的危險。油脂過量與血脂異常、心血管疾病、某些癌症等有相關性。食鹽含鈉,鈉攝取過量增加高血壓的危險,也會增加鈣質的流失。


6. 多攝食鈣質豐富的食物
鈣是骨骼的組成份,充足的鈣質除了保障骨骼的成長,也增加骨質密度,在高齡的人生中,減少骨質疏鬆症的危險,以增進老年健康,保障生活品質。
鈣質攝取不足增加骨質疏鬆症、高血壓、大腸癌等的危險。


7. 多喝白開水
水是必需營養素之一,在體內參與體溫調節、消化吸收、營養素運送與代謝、代謝廢物之排除等重要生理功能。
各種加工飲料除水分之外,所用的添加物以改善風味為目的,未必對健康有益,不宜養成飲用的習慣。含糖飲料會提供熱量,對其他營養素的供應造成排擠效應。


8. 飲酒要節制
酒精會提供熱量,增加高血壓、中風、乳癌、肝臟與胰臟發炎,心臟與腦部傷害的危險。孕婦攝取酒精會增加胎兒「酒精症候群」的危險。
某些酒類的保健效果,可以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來達成,更為有益健康。


◆ 世界各國的飲食原則
世界各國人民面對的健康問題趨勢大致雷同,都有不均衡、過量、慢性疾病的現象,但是更為複雜和多元化。許多開發中的國家,由於貧富懸殊,同時面臨營養缺乏與營養不均衡的問題。富裕社會的營養問題也因為個人差異,包括基因遺傳、生理特質、環境因素等等,而呈現多元化的現象,例如:女性缺鐵率遠高於男性,老年人容易缺乏維生素B12,素食者鐵與B12都有不足的危險等等。各國的建議有許多共同之處,諸如:維持有利健康的體重、飲食多樣化、適度脂肪、鹽、酒精攝取量等。但也隨國情或環境而有一些不同,氣候炎熱的國家特別呼籲使用衛生安全的食物,英國宣導用餐愉快,日本更強調享受烹調與家人一起用餐。還有針對特殊營養素缺乏問題的建議,例如:澳洲建議女性多攝取鈣豐富的食物,印尼建議女性多用鐵豐富的食物,菲律賓則建議選用營養素強化的食物。


◆ 飲食原則的發展
飲食原則不是一成不變,乃是隨著經濟環境變遷,農業、食品工業等的進步,國民的健康狀況而隨時調整。在1950年代,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經濟匱乏與營養不足的問題,因此飲食原則的目標是增加各類食物攝取,以消除營養不良的問題。經濟發達之後,富裕的社會糧食充裕,1970年代美國開始注意到慢性疾病與飲食的關聯,食物選用不當與某些營養素過量,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危險,為了因應此種疾病變遷,首度提出以預防慢性疾病為目標的保健飲食原則。我國第一版大約發佈於1982年,最新版發佈於1995。


台灣歷年飲食指標的對照:
第一版 (1982):( 1. 2. )
以營養素為主,強調熱量營養素的攝取應該有適當的比例


第二版 (1989):( 1. 2. 3. 4. )
以食物為主,強調食物的選用與體重控制,並提供國人的體重標準範圍


第三版 (1995):( 1. 2. 3. 4. 5. )
以食物為主,強調食物的選用與體重控制,增加鈣與白開水之宣導


美國飲食指標的發展史:
2000 年版 ( 幻燈片 ) 1995 年版 1990 年版 歷年版本


四、健康的飲食型態:「飲食指南
每日飲食指南」 是以營養保健為目的的每日食物組合方法,包括常用食物的分類,各類食物的食用量,以及食物的組合。這種以食物而不是營養素為主體的飲食建議稱為「food-based dietary guidelines」。各種營養素與保健成分主要由食物所供應,因此每日飲食中的食物搭配必須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。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,日用飲食除了生鮮產品之外,還有許多加工食品和調理食品,後者的食材來源,原料處理,配方與添加物等變化多端,除了避免偏食之外,更需要聰明選擇才能保障健康。


現代健康飲食的特點是:
1. 每日飲食內容以植物性食品為大宗,大約佔三分之二,包括五榖根莖類、蔬菜類與水果類。
2. 每日飲食中,動物性食品約佔三分之一,包括奶類與蛋、豆、魚、肉類。
3. 各類食物之間不宜互相取代,但是同類食物之間,應該變換利用不同種食物。
4. 飲食指南的建議以一日為單位,不是每一餐都需要均衡,乃是各餐之間截長補短,可配合生活步調來選擇餐飲類型,速食、外食都可利用。
5. 飲指南也適用於數日之間的均衡,喜宴節慶的前後,可以清淡飲食調和。
6. 每日食用的主食類食品應選用油脂含量低的形式,例如:飯與油飯、饅頭或法式麵包與有餡麵包,油脂含量因製備方法而不同。


◆ 食物分類與份量
依照飲食指南,品項眾多的食物可以區為六大類:五榖根莖類、水果類、蔬菜類、奶類、蛋豆魚肉類、油脂類。每一類食物基本食用量稱為「份量」,同類的食物每一份的營養素含量相當,可以替換使用。每日的飲食應該涵蓋六大類食物,食用的份數依照熱量需求而組合,熱量需求高,採用的份數較多,組合變化也較多(飲食熱量與食物組合)。


五榖根莖類:
五榖類食物包括:米飯、米類製品、小麥與麵粉類製品、早餐榖類、玉米等。通常作為主食,根莖類食物包括:甘藷、馬鈴薯、芋頭、菱角、蓮子、蓮藕等,通常作為配菜。
種子類如綠豆、紅豆。


蔬菜類:
深色菜類如:菠菜、空心菜、青江菜、蕃薯葉、胡蘿蔔等。
淺色菜類如:大白菜、高麗菜、萵苣、黃瓜、冬瓜、竹筍等。
豆類蔬菜:菜豆、豌豆、荷蘭豆、毛豆等。
菇蕈類如:草菇、香菇、金針菇、木耳等。
海產植物類:紫菜、海帶、海帶芽等。


水果類:
生鮮水果與純果汁。
高胡蘿蔔素水果:木瓜、芒果、哈密瓜、杏。
高維生素C水果:柑桔、橘、葡萄柚、芭樂。
高茄紅素水果:蕃茄。


奶類:
鮮奶、奶粉、保久奶、優酪乳、優格、乾酪等。


蛋豆魚肉類:
動物性食品:蛋類、魚水產海鮮類、雞、鴨、鵝、豬、牛、羊等肉類、內臟、血液製品。
植物性食品:黃豆、豆腐、豆乾、豆皮、豆漿等黃豆加工品。


油脂類:
動物性飽和油脂:奶油、牛油、豬油、雞油。
植物性飽和油脂:椰油、棕櫚油。
單元不飽和油脂:橄欖油、高油酸沙拉油。
多元不飽和油脂:黃豆油、花生油、芥花油、葵花油等植物油。
堅果類:花生、腰果、瓜子等 。


人們的飲食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,比方希臘式的麵包,橄欖,核果,水果,豆子,蔬菜,羊肉和雞肉;或中國式的米飯,蔬菜,少量的魚和肉;或古巴式的黑豆,米飯,肉和熱帶水果。各種飲食型態只要搭配得宜,都可以達到營養保健的目的,同時兼顧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與飲食習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邊的眷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